您的位置:首页 >公共 >

决不能让盐改拖延“后遗症”成为市场“肠梗阻”

2021-05-17 15:45:46 来源:山东商报

决不能让盐改拖延“后遗症”成为市场“肠梗阻”,哪怕是在盐改过程中,一些地方的盐业经营和监管关系还未理顺,也得严格遵循公平竞争的法则,保障外来盐企的合法经营权益,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清除影响公平竞争的政策障碍和执法障碍,畅通食盐流通的渠道,这样才有利于盐改的全面推进。

2017年1月1日起,国务院正式实施盐业体制改革,要求省市县三级盐业体制2017年年底前实现政企分离。各地积极落实改革要求,成效显著。然而,河南少数地方“盐改”却一拖再拖,至今未完成政企分离,甚至还出现盐政稽查车拉盐送卖的怪象。(11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

凡是改革不到位的地方,就易存在纠缠不清的利益分配乱象,就易出现种种次生问题。河南少数地方“盐改”不到位,怪象连连,已经出现了典型的改革拖延“后遗症”。

因为“盐改”还未完成,甚至还未启动,河南几个地方的盐务经营和盐政执法还未分开,两套牌子一套人马,在这种格局下,盐务人员既当爹又当妈,一方面有求生存的压力,一方面又有监管的权力。然而,随着外地盐改的逐步到位,很多外地盐企有权利进入这些盐改尚未到位的地区,显然,这会触动当地盐企的传统既得利益。当地盐企为了保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具有使出监管权力之手限制甚至排除外地盐企竞争的天然冲动。

而发生在河南少数盐改未到位地方的种种乱象——盐政稽查车拉盐送卖;以外地盐企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为由对外地盐企开出巨额罚单,直至外地盐企对公账户被冻结、停业,而本地盐企在此之前则刚刚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 县政府明确本地盐企为“未加碘”食盐定点批发企业,把外来盐企全部排除在外,而按照有关规定,未加碘食盐应由省级盐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食盐定点批发企业供应;高碘地区名单应由省级部门发布,但县级盐政部门擅自将外地盐企销售食盐的区域划为高碘区(不在省级部门发布的高碘区范围内),并强制购进外地食盐的商户停止销售、限期退回;对具有批发资质的外来盐企的销售分支进行处罚;本地盐企一箱盐批发价60多元,外来盐企同质量的盐只要20元左右……尽管执法部门都为这些乱象找出了冠冕堂皇的“法律依据”,但明摆着,盐改未到位地方限制甚至排除外地盐企竞争的天然冲动与乱象之间有着很强的因果关联嫌疑。

如果因为维护未改革的利益而为改革后的食盐流通市场设置壁垒,想方设法找外来盐企的“毛病”,不择手段地将外来盐企拒之门外,就违背了公平竞争规则,践踏了法律底线,侵犯了外来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让盐改的市场成果打了折扣。

决不能让盐改拖延“后遗症”成为市场“肠梗阻”,哪怕是在盐改过程中,一些地方的盐业经营和监管关系还未理顺,也得严格遵循公平竞争的法则,保障外来盐企的合法经营权益,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清除影响公平竞争的政策障碍和执法障碍,畅通食盐流通的渠道,这样才有利于盐改的全面推进。当地省市政府以及纪检、市场监管、盐务主管等部门有必要针对媒体曝光的盐业经营和盐政执法乱象举一反三地进行督查,找出乱象的根源,并依托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纠正不规范行为,打破市场壁垒,疏通盐业市场的“肠梗阻”。

当然,治本之举是下决心尽快把一些地方的盐改落实到位,给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国务院从2017年1月1日起就实施盐业体制改革,至今近4年,全国大多数地方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盐改成效,河南少数地方有什么理由一拖再拖?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依笔者来看,关键是相关地方想不想推进盐改,能拿出多少决心、多少魄力、多少智慧、多少措施推进盐改,只要有了决心,就有了路径,就能扫好盐改的尾,就能治好盐改的拖延“后遗症”。(李英锋)

关键词: 盐改 拖延 后遗症 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