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阜南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恒亮在跟工人讲解加工要领,李博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这是对安徽阜南西田坡庄台美景的生动描述。近年来,阜阳市阜南县敢于探索、勇于探索,因地制宜抢抓机遇,以特色产业带动经济腾飞,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8月15日,记者走进这个曾经“受水所限、被水所困、被水所扰”的乡镇,如今因地制宜,与水共生产业旺,借水生财有奔头。
根根小“柳枝”伸海外”大市场”
今年54岁的陈伟是郜台乡安台村人。她在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工作已有两年多。陈伟告诉记者,这里是计件算工资,平时空闲的时候她就会来到这里挣点额外收入。“平时农事不忙,家里小孩上学,我们就来这编篮子,一天能挣个60多元,离家也不远,挺好的。”一根根杞柳一边在陈伟的手中翻飞折叠,挑、压、勒、编,雪白的柳条经过巧妙编织,一个柳篮跃然成型。
“我们的产品出口到38个国家,去年出口销售600多万美元,今年截至目前就有800多万美元了。”公司负责人张朝玲透露,今年五六月份,他们到德国参展,7月份又去了泰国参展,接下来还要到俄罗斯等多国参展,同时利用广交会等展会进一步开拓市场。
2022年,郜台乡柳编企业增至46家,企业累计出口增至8563万美元。曾经郜台人“养家糊口”的“小杞柳”,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郜台人“发家致富”的“金枝枝”。
“箱”村振兴好帮手 “包”出幸福好生活
手指劳作带来的幸福生活不止于此。在距离几十公里的阜南红亮箱包有限公司里,几十位娴熟女工正在专注“做工”——手上,忙着钉边走线;脚下,忙着踩蹬踏板。缝纫机前的郑继影,随着此起彼伏的“嗒嗒”声,埋着头自顾自地忙碌不停。
“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百十元”车间里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郑继影把家里忙活好,送完孩子上学后就会来到家门口的厂里开始做工。“这边是计件收费,多劳多得,时间也很自由,方便照顾家里。最近几年厂里订单也更多了,虽然更忙了,但工资也上涨了近2000元,忙的更有劲了。”她笑着告诉记者。
“员工基本上都是附近的留守妇女,因为家里有老人要照顾,有儿女要教育,确实不能到外面打工挣钱,所以我创办了这个箱包厂,让她们能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份收入。”据红亮箱包负责人王恒亮介绍,他于2015年回乡创业,建立了一个简陋的扶贫车间,一开始只有十来个人,现在已有员工约130人,可年产箱包100-200万只,年营收超过千万元。同时,工人平均工资可达3000元,技术比较好、工作能力强的工人甚至能拿到7000元。
为农民致富找门路,为乡村振兴寻出路!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阜南县始终坚持“产业为基、项目为王、招引第一、资本为要”的经济发展理念,通过全面强化“双招双引”工作、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实现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增长。该县郜台乡荣获“2022年度阜南县产业项目暨‘双招双引’先进乡镇”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阜南县还首创农业有机废弃物全利用、县域利用全覆盖、复合利用全循环的“三全”利用生态适应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五水一牧"适应性农业,探索出“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闯出了一条水患灾害对抗性农业转变为水生态、水财富、人水和谐的生态适应性农业之路。
关键词: